您现在的位置:河池人大网 >> 代表工作 | |||
覃文科:坚守初心二十载 履职尽责只为民 |
|||
|
|||
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带,流传着这么一句谚语:“好玩好耍,东门四把。想吃饱饭,黄金龙岸”。然而过去黄金镇寺门村这个让无数人向往的富庶之地也只能满足村民一日三参的温饱问题,贫穷依然是寺门村的代名词。但,自从一个永不言败,不服输的人主政寺门村后,寺门村的发展一年一个样,2017年顺利摘帽脱贫,这个人就是自治县九届人大代表覃文科 ,一个不苟言语但目光坚定,做事执着的中年男人。 为拔穷根,上下求索 1996年,31岁的覃文科当上了黄金镇寺门村支书同时也当选为镇人大代表。当时年富力强,闯劲十足。为改变寺门村8个自然屯的村容村貌,带领村民们闯出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担任村支部书记伊始,他就凭着自己比别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特点和敢想、敢试、敢干的胆识,率先种植杂交稻,当年单产突破1200斤。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大力发展优质稻种植,不到两年全村家家户户粮食产量翻番,既解决了温饱又有富裕的粮食出售,增加了群众收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覃文科带领村民们实现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理想后,为了让钱袋子鼓起来,他又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尝试着带领村民们种植烤烟、甘蔗等经济作物。但,因土壤和气候环境因素影响增产增收效果不是很明显,群众增收缓慢,依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产业转型调整增收缓慢的现状,一直是覃文科同志的心结,他白天走村串户督促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计于民,晚上冥思苦想发展对策,几年下来他的两鬓开始斑白进入了而立之年。 踏破楼兰,柳暗花明 2015年,寺门村被评定为贫困村,也是覃文科当村支书第19个年头。寺门被评定为贫困村后他如坐针毡,时常想:自己当村支书这么多年,作为村里的“领头雁”又是县、镇人大代表,不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真是愧对百姓的信任。就在这时,覃文科有幸参加了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县、乡部分人大代表到桂林等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学习考察活动。 短短几天时间的学习考察中覃文科边看边问边思考,他想:桂林和罗城的地形地貌相似,气候环境条件相差不大,桂林能够种出全国最好的砂糖橘,罗城也应该能。在回来的路上他拿定了一个主意,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种植沙糖橘。 说干就干,从桂林等地考察回来后,覃文科向县人大常委会和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了考察收获和想法,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在县人大常委会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鼓励下,2015年春季,覃文科贷款80万元,整合了寺门村80多户农户120多亩耕地,请工200多个,挖坎一个多月,从桂林调回优质沙糖橘嫁接苗20000多株进行种植,建立了寺门村沙糖橘产业示范园。覃文科一边整合土地、资金带头种植种植砂糖橘 ,一边将考察所见所闻告诉群众,鼓励群众跟他一起种植砂糖橘。群众被他的诚意和干劲所感动,也纷纷加入第一个吃“螃蟹”的队伍。当年寺门村贫困户路通种植沙糖橘30亩,覃安琪种植25亩,面上其他非贫困户也种植沙糖橘100多亩。同年,寺门村成立了广西罗城和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和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600多亩沙糖橘产果70万斤,实现产值200多万元。2018年产果100万斤,产值280万元。 初心不改,终有回报 幸福不是敲锣打鼓喊出来的,是靠智慧与勤劳和坚守与执着的追求创造出来的。如今每年和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村民和一些贫困户提供就近务工岗位5000多个,务工群众收入达50多万元,魏广谋、魏广杰等贫困户也掀了旧泥房盖起了崭新的楼房。2016年覃文科再次当选为自治县九届人大代表。2017年寺门村在他的带领下整村实现脱贫摘帽,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解开了他心中的心结。2019年,寺门村80%的农户种植砂糖橘,砂糖橘成为了全村乃至全镇脱贫攻坚的农业支柱产业。现在覃文科开上了“路虎”汽车,但,他从不满足现状,仍豪情满怀,誓言要利用寺门村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实现农旅结合,筑牢脱贫的根基。 |
|||